分享成功

“独臂青年”陈力—— 单手撑起百万产业 领航助残共富路

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:

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李文军摄
 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黄芳芳 赵慧林 通讯员 张煜婕
  7月2日凌晨5点多,晨光熹微,随县澴潭镇涢阳村的灵芝大棚里,陈力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只见他用左手熟练地采收、修剪、摆放灵芝,动作流畅精准。拇指第二节上那层厚厚的老茧,在朝阳映照下格外醒目,无声诉说着这位“独臂青年”30余载的奋斗历程。
  在他身后,30余名员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,10余亩大棚内,绛红色的灵芝如伞盖般铺展,喜获丰收。谁能想到,这位在田间挥汗如雨的“种植能手”,竟是一位独臂残疾人。他用坚韧与智慧,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,不仅撑起了年产值数百万元的产业,更带领众多乡亲,尤其是残疾朋友,共同奔向富裕路。
  断翅重生
  从绝望少年到“单手能人”
 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陈力8岁那年,稻场上失控的石磙无情夺去了他的右臂。醒来后空荡荡的袖管,曾让年幼的他跌入绝望深渊,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攥紧左拳:“别人用双手,我偏要用一只手活出个人样!”
  自此,陈力踏上了自我锤炼之路。吃饭掉勺,就捡起再来吃;穿衣扣不上,便反复尝试;写字不稳,就用绳绑笔苦练……日复一日的千万次重复,不仅让他的左手能娴熟应对生活起居,更练就了超越常人的力量。15岁随父母种香菇时,别人双手搓菌棒,他就用左臂夹紧菌袋,左手奋力拧转,汗水浸透衣衫,速度却不输旁人。
  初中辍学后,陈力全身心扑在香菇种植上。他肯钻研、能吃苦,不断改进技术,种出的香菇产量高、品质优,在乡邻中脱颖而出。1999年,他用种菇积蓄和亲戚凑的2万元,在涢阳街开起小零售店。送货时,他左手托着家电,右袖随风摆动,一步一挪将货物准时送达。凭着诚信经营,“陈师傅的货,信得过!”成了他赢得的口碑。
  创新驱动
  土地生“金”的产业突围
  积累经验和资金后,2014年3月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,陈力创办了随县涢阳强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。他投资600万元,征地57亩,引进先进自动化设备,合作社日均制棒能力达2万棒。2017年,合作社种植香菇10万棒,销售袋料8万袋,产鲜菇20万斤,产值突破百万元;2020年,他带动周边3个村合作种植,助力村民增收。
 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。2016年一场洪水卷走3万根菌棒、冲垮大棚,蹲在泥泞中的陈力泪如泉涌,却揪着心:“跟着我干的残疾人怎么办?”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,他重燃斗志,新大棚建好时立下誓言:“菌棒可以冲走,骨头绝不能冲软!”
  为增强抗风险能力,2017年陈力盯上灵芝种植。他发现灵芝生长期能填补香菇养菌空档,便多次赴华中农业大学求教,更远赴福建,以真诚和执着打动一药厂负责人,不仅获得技术真传,更与对方签下兜底回购协议。如今,30余个灵芝大棚年产烘干干品6000多斤,经福建药厂加工成粉远销日韩,今年仅此一项就收入35万元。
  他还探索“四季轮作”模式:废菌棒混入鸡粪制成有机肥,滋养40亩百部、10亩黄花败酱草;试种3亩羊肚菌成为增收“奇兵”。“春栽香菇夏种芝,秋培药材冬备料”的绝活,推动合作社年产值跃至280万元,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学技术、拓销路。
  助残扶弱
  甘为共富路上的“领头雁”
  走进陈力的基地,硬化通道、厕所扶手、屋檐坡道等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。他坚持为残疾员工提供与健全人同等的工资待遇,并手把手向他们传授技能。曾有员工质疑残疾人效率,他当即举起左手回应:“我一只手能种出优质香菇,他们凭啥不行?”
  在他的帮扶下,15名残疾人生活境遇显著改善,17个困难家庭走出困境:有听力障碍的小林掌握灵芝喷水技术,月入2000元;双腿不便的老张靠打包工作盖起新房……“陈力不仅给我们报酬,更是给了我们挣尊严的本事!”肢体残疾的周大姐说。
  陈力曾荣获“随县楷模”“湖北省自强模范”等多项荣誉,其创办的基地拥有“致富带头人”“湖北省残疾人创业品牌基地”等称号,但他最珍视胸前的党徽。2018年入党时,他在申请书中写道:“我曾跌进深渊,是无数只手把我拉上来。现在,我要用这只左手,拉更多人出来!”
  夕阳下,陈力用左手帮周大姐将灵芝搬上货车,车身上“湖北省残疾人创就业品牌基地”的字样熠熠生辉。从稻场断臂的绝望少年,到带领残疾人群体共奔小康的“领头雁”,他以不屈的脊梁诠释着“独臂亦能撑晴空”的自强信念,激励更多人在乡村振兴路上砥砺前行。
支持楼主

0人支持

阅读原文 阅读 215 回复 0
举报
全部评论
  • 默认
  • 最新
  • 楼主
你的热评
游客
发表评论
热点推荐

安装应用

免费下载随州论坛
这是app专享内容啦!
你可以下载app,更多精彩任你挑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
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!
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!